人文社科的重要性(韩健夫老师寄语)
大学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
大学的真意是综合而全面的培养一个人。为什么大学有这样的职责?因为这是人最后的受教育阶段(研究生、博士生也是在大学里接受教育)。从接受教育开始到走向社会为止,这期间是人,变成一个人最为宝贵的阶段。
大学是唯一可以与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学科背景的人共处一个校园的时期,这里就应该是开放而需要激烈思想碰撞的地方。大学是专业的,但同时更是广博的,我们在黄金的年龄来到这里,就不要轻易的错过这样疯狂吸纳不同看法的机会。同样,大学是未来所有可能性的孵化器,请保持一颗尝试新事物的心,索取大学所能给予的任何一切,并让它成为提升自我的工具。
工具,我并不避讳这个词。只不过我并不想将这个词与人画等号。人非工具,而是使用工具的。我们的祖先经过数百万年的努力和尝试,才学会使用并创造工具,目的就是不再沦为工具,我们站在 21 世纪也不应该心甘情愿的将自己锻造成一个工具,这是返祖与退化的表现。
21 世纪是人类对高科技和超级想象力、创造力最渴求的百年。一个想法和主意胜过千万个重复的机械化劳动,虽然后者也能带来一定程度的好处,但这并不我们的目标。大学是否能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在于学生和教师的思想与行为。而不同的学科交叉和碰撞会让创造力和科技的创新更大概率出现。
听说乔布斯有对禅宗修习的经历,而他的工作可能并不与禅宗搭边。但他的成功却不能不说与他广泛的涉猎有关。工具是没有办法创造工具的,只有人才能创造。我们大学生应该去思考在大学四年如何想办法把自己锻造成真正的人。
这个人不是做题的机器,不是刷题的工具,不是眼中只有考高分的单一生物,当然更不可能是成天浑浑噩噩、行尸走肉的颓丧者、躺平者。说到这里,可能会讲,难道不躺平去卷吗?并不是,我反对 “卷”,因为 “卷” 的含义是无意义的恶性竞争和没有实际突破的简单重复劳动,边际效益递减的不划算却无奈的选择。“卷” 不等于 “勤奋” 、 “创造” 和 “想要变得更强” ,将之画等号我认为是当前观念中一个很大的误区。我们需要大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和创造力,需要大学生是一个综合全面发展的人。只有这样大学才有活力、希望,社会才有动力,国家才有未来。
我知道大学可能并不如你们想象的那般美好,有不负责的、划水上课的老师以及你看不惯的、瞧不起的种种行为,但这并不是自己选择放弃和抱怨的理由。因为,我相信大学还有认真负责的老师、有思想的学者以及有想法的同学,我们需要和自己钦佩、三观相符的人多接触,让自己成为你佩服的人的样子,而非因为种种不好的现象而选择全盘的否定、甚至自暴自弃。
** 要有自己的目标,年轻是实现自己目标最好的资本 **。为了这个目标,在大学里徜徉、像海绵一样吸纳如水般的知识和见识。博采众长而非简单功利。可能你今天听了不重要的课(相对于专业课),但只要是值得听的老师讲的有涵养的课,你就不算枉费时光。因为这样的经历并不会让你浪费时间,而会在未来的某刻显示出它的价值。
不要让自己的大脑空空,刷抖音、看游戏直播或者看无聊的视频或许是娱乐的方式,但这些是你可以在余生每天都可做的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事,而且这些并不会让你大脑填入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去做只有大学时光才能做的事吧!丰富自己、创造自己、提升自己。多看一页经典的著作,这是人类上百年乃至上千年思想的精华。多认真的听一节有价值的课吧,这是老师积几十年的学识认真准备的盛宴。
可能你会说,大学没有好的课程,老师都在划水。如果你有这样的看法,我想说,可能是你了解的太少所致,多去了解一下一定有让你满意的老师。另外,为什么大学会出现这样不好的课程呢?因为老师不愿意好好上课。为什么老师不愿意好好教学呢?因为在功利化的指挥棒下,好好上课是性价比最低的行为。如此,你就知道大学只知道功利化、工具化的接受教育,而不培养人文素养的恶果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