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解读 GPA
正确认知绩点
序言
GPA,一个酷似成绩的东西,
高中生带着高中成绩的惯性会把 GPA 和高中班级成绩联系到一起,
毕竟在高中,一份理想的成绩意味着一个光明的未来。
但是我想说,在大学,请摆脱高中的绩点惯性。
在大学,绩点其实只是一个获得资源的工具,高的绩点并不代表光明的未来,也不能够代表高超的学习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我们要明白,与高中截然不同的是,大学是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绩点只是优化问题的一个维度,而非所有。
author:晓宇
所以本文会讲述 GPA 能够带来什么,什么是一个合理的对待 GPA 的态度,如果需要,如何获得一个较高的 GPA 。
首先,GPA 能带来什么?
从实质上来说,GPA 是评选奖学金(如校奖学金,一等奖学金),评选学校一些优秀称号(如十佳大学生,百名优秀大学生等),是出国的桥梁(90 的均分意味着 QS50 院校的入场券,80-85 的均分意味着 QS100 的入场券),是读博的门槛要求(很多国外直博的院校是卡均分 80,原因是尽管 GPA 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东西,但是如果连一个无关紧要的东西都处理不好的人,他们确实不想要,但是这只是一个默认的规定,并非所有院校如此),是全额奖学金 CSC 公费读博的是否占优的一个维度,是保研的重要评定维度,是转专业的评定指标。
那么,GPA 不能带来什么?
GPA 不能够带来一个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优越的项目能力,以及帮助你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或者说让个人的学术水平得到提高。
踩坑案例讲解
A. 花了大学百分之 80 的时间取得了优异的绩点( 90 分),但是却并没有准备任何的专业技能,最后找工作的时候,别的人凭借大厂实习入职了大厂,自己却发现自己除了绩点一无所有,所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和面试都需要重新准备。
B. 大一进来从来不太在意 GPA,大部分经历在研究 Github 项目,大二下找到第一份工作实习,积累大量应用技术,在找工的季节斩获 N 个大厂 offer(这时候做题家 A 会表示非常不服气,但这是存在的事实),但是这也有问题,这种自认聪明的最优化路径,会导致未来如果如果想要深造的时候,路径狭隘,例如,想去外国做技术员,可能不足的均分很难申请到很好的院校,或者是想要出去读博,可能就把这条道路封死了。不过大部分时候也不存在有这样的需求,只是在此处点出有这样的雷存在。
问题
绩点会带来很多东西,但是同样会带走你的时间,让你无暇去优化其他的事物,如 探索大学生活,谈个恋爱,找找自己喜欢做的,做支教,做志愿者,做自媒体云云。
合理态度
把绩点当成一个玩具,玩具在于一种掌控感,毫无畏惧感。
首先是明确绩点对你有没有用,如奖学金,如评优的 title ,如有没有可能出国,有没有可能读博,如果说都没有的话,可以平常心对待,注意,我这里并没有说摆烂,因为你无法预测自己的未来,我从风险角度建议,凡事能够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当然也有激进流派成功的案例,所以仅仅出于保守的个人观点。
所谓平常心,意味着你要学习,要去学习专业知识,但要判断这个知识是真的假的,要能够拜托无意义内卷,如(老师要求 3000 字 我写个 90000 字炫个技, 老师要求完成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我完成一个淘宝 APP ,老师要求只有百分之 3 的人拿 A,我拼死要干掉其他人,哪怕付出很多努力),在这里,我说的是平常心,注意绩点对你不是极端的重要,不值得你为了他浪费任何你的美丽心灵。没错我说的是美丽心灵,因为我认为无意义内卷对一个人心神消耗是极大的。那么还有一种是绩点极端重要的人,那么这种人来说,主要集中在保研和出国的两种人,对于这种情况,我是提倡高效内卷,依然不提倡把绩点作为大学生活的全部。
综上总结一下: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绩点本无好坏,在于明确自己要什么,摆脱高中的思维惯性,能明白。学知识和绩点是两回事,好坏由你个人来看待。
高效内卷
其实真的对我来说很难讲,因为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我能说的是,大学和高中不一样,
这里讲讲我的流派,仅为一家之言。
我是认为知识的学习和绩点的提升要同步进行,日常生活中主要来学习知识,学期末来卷绩点。
为什么要将这两点分开来阐述呢?
核心原因是:大学教育下知识和成绩的不完全相关性,成绩可能意味着你的平时表现很好,每次作业都能通过抄答案对答案或者自己硬实力的情况拿到一个较高的分数,上课能够积极回答问题,能够让老师记住你,而掌握相关的知识则是意味着,当探讨到这个专业的问题的时候,能够灵活的使用。
上文提到了学知识和搞绩点的不同,这里补充下,造成这种情况的系统性原因:
第一点,跟随并不备课且基础不扎实的老师上课是对时间和知识的浪费,因为在大学的评级体系里,所有的评优指标中并没有对于培育优秀的学生有定量和定性的规定,反而对于科研论文有着明确的规定,在非升即走的科研压力下,甚至是没有压力在躺平的老师,认真设计教学和培育学生本质上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第二点,大学教育的课程设计往往要考虑的是中等偏下水平的学生能力,并以此为基础上,在统计意义上的教育资源匮乏的大课堂制度,在授课体验上造成不理想的概率较大。
第三点,是对于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问题,例如计算机如 C 语言,CPP、JAVA 等编程语言(因为作者为 CS 专业,所以比较了解 CS 的授课方向)偏实践类科目,如果以错误的纯讲授的形式,则学习效率则会相对较低。
虽然现在学校也正在改革,尝试解决上述问题,学院也有非常多优秀的老师精心设计课程,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开设小班化课程,实行翻转课堂,增强校企合作,但我想说,因为你不能保证你就是学校改革的受益者,所以应当做好比烂的准备。
那么,讲一下,我是怎么学知识的,
第一,研究的课程设置的有效性,这门课设置的是否合理(待写,也可能不写)
第二,是跳出课堂,从一个未来的角度,从很久之后这门课对你的影响来看,那么课程即为知识,成绩其实并不重要,
我一般学到一门新课,都不会抛开这门课程本身的书本知识,去看一些其他自学资料,例如我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的时候,则是在看极客时间的一些技术员写的对于计算机的理解,编译语言的实现原理,日常的课堂,学大学物理的时候,则是在看量子力学的公开课,在学习电子电路原理的时候,则是在看 MIT 一门讲解电路的公开课,看他从物理到电路到计算机讲述整个计算机体系的神妙。这些可能都和考试无关,都是这也属于这门学科。我总是在想既然学了这门课,我总要留下一些东西,在这里我反对功利的学习观,例如,"什么我是学计算机的,以后纯纯码农,什么人文,什么物理,什么电路和我有什么关系"。
然后说说我是怎么备考的,对于备考,在考前,我一般是 check 的把上课老师的讲过题目(PPT 上的题目),以及作业上的题目,老师复习课上点到知识点,以及历年的考试试卷,一个一个做完,平常上课关注下老师问的问题,能答则答,如果对绩点有较高的要求的同学,可能会主动报名一些选做的题目。
关键词:
及格:基础知识点
提高:历年卷子,考前知识点点题,日常作业。
高上加高:选做任务,课堂参与
结语与 GPA 之禅:
当你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时候,GPA(成绩)不是和一个人的优秀的呈正相关的,这不过是一个通往一些资源的途径,同样的,也有很多资源可以不用 GPA,可以靠个人硬实力去争取,例如实习,例如科研助理云云。只是说,如果你不知道干啥,先认真学好专业课知识,是一个保有收益的事情,但当有其他选择的时候可以权衡,但也不可走另外一个极端,则完全不在乎 GPA,在职业规划并不清晰的时候不要自废道路。
最后想说的是,一个获得资源的玩具罢了,不值得让你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GPA 补充内容:
GPA 是一件有着很强边际效应的事情,我并不是说不建议提高 GPA ,而是算好边际效用搞绩点,例如花 10 小时你可以考 85,花 2 小时可以 60,花 100 小时你可以 95,那或许权衡考个 85,而不是躺着搞个 60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选项。例如这门课未来还需要用到,我本着学知识的角度先把知识搞明白,而不是自负的认为,以后我打工又用不到这个,干嘛要学,看我摆一手。